“民宿”是2015年旅游住宿行业盘点绕不开的词,在获得合法身份之后又被频频爆出安全等问题,更有业内人士直接指出一场新的民宿产品供给结构性失衡或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个新的市场引擎面前,有人看到了发展机遇,有人看到了潜在危机,那么民宿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呢?这需要时间的验证。目前,民宿仍面临两大问题:民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民宿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民宿定义成“谜”
据去哪儿平台民宿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大陆客栈民宿总数达42658家。在经过七八年时间的发展之后,民宿已经迅速在旅游住宿板块的中、低、高端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民宿到底是什么却仍没有明确的定义。
据百度百科解释,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其规模是一种私人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通常房间数量有限,也不一定有接待柜台与穿着制服的服务人员,没有先进的网络订房系统、刷卡等服务。清扫,订房,接待客人等,往往都是由主人与其家人负责,但这并不符合中国民宿的侧写。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多元化,民宿已经衍生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体验居住模式,并且以极强的盈利能力吸引着社会各界资本力量的参与。民宿年盈利破百万的新闻报道屡见于各大网站。与此同时,一大批业界大佬也纷纷进军民宿产业,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在金华浦江豪掷6000万打造中国最高端民宿,一晚定价5000元,让很多五星级酒店都感叹望尘莫及;上海迪士尼也瞄准民宿市场,计划在开园之前推出100间配套民宿……虽然大家都做得大火朝天,但是谁都还没有勇气说自己做的就是真正的民宿。大家都正在摸索着前进,希望可以做出样板,给民宿一个科学而又符合时宜的定义。
“家”成为公认的代名词
在定义缺失的情况下,民宿的标准也成为纸上谈兵。虽然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是民宿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找几栋老建筑,摆放几件老物件,装修一下就可以,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载体。正如苏州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周永博说,“民宿”一词最初源自日语“Minshu-ku”,其根本特征在于注重“家庭氛围”。海外民宿与星级酒店等传统住宿的根本差别在于:民宿主要是为游客参与当地日常生活、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提供家庭特色接待。在标准缺失的当下,“家”成为民宿的代名词。但是这个“家”应该包含什么?笔者认为它必须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就是入住条件的卫生、舒适和安全。近日,关于入住民宿财物被盗的新闻屡见报端,这一方面反应出民宿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但是这同时也表现出了民宿整体质量的良莠不齐。在口碑营销的今天,民宿如果连旅客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不能保证的话,那么就不能久存于市场。
其次是贴近生活。民宿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盛行是基于旅客对于别样生活方式的向往。有业内人士将民宿定义为是一个独立的业态,一个有故事、有心灵触动的业态,而这都来源于生活。
最后是有自己的特色。民宿是以营造精致化、特色化的住宿见长,在整体装修风格、空间营造、文化氛围打造等方面就有着比一般经济型酒店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经营中,为了紧跟市场热点,维护稳定的客源群,结合台湾及内陆成功民宿的发展经验,每五年就是民宿新一轮的整修提升期。但是现在我国的民宿逐渐表现出同质化等问题,应特色而生的初衷却是越来越淡化,大家都越来越相似。